在国内电商行业发展历程中,“假冒伪劣”四字“真言”如影随形,诅咒一般紧贴在电商脑门上,让消费者肉疼,企业头疼,监管肝疼。针对这一顽疾,马云提出“要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假货”深得人心,但酒驾易查,假货难防,端午佳节,堵车更堵心。
端午节前,江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包括天猫、亚马逊海外购、京东全球购、苏宁易购等在内跨境电商40批次进口产品进行了随机性监督检查,经检验检测,不合格24批,不合格率超60%,其中,8批次产品设计安全、卫生、环保项目不合格,6批次儿童玩具未获得3C强制认证,存在安全健康隐患,23批次存在标示方面问题。而面对问题产品,四大平台无一幸免,全部中枪,不合格产品率达到“及格线”,讽刺意味满满。消费者不仅“心塞”,乃至于“心梗”了!
无独有偶,近期与电商息息相关的快递行业,也因伪造海淘名鞋海外物流单而遭曝光,顺丰与四通一达遭遇“一锅端”,牵涉出莆田百亿造假黑色产业链。
面对网购风险,消费者忧心忡忡。在北京市复兴门百盛商场的韩妆whoo专柜,我们偶遇了前来进行真假鉴定的张小姐。张小姐在某电商平台的海外购上代购一精华套盒,但终究不放心其品质,“自从买回来后,我天天去网上看真假鉴定的帖子,但是大家众说纷纭。”在柜台售货员的帮助下,张小姐对精华的颜色、质地、气味、瓶体一一进行了鉴别,最终发现自己购买的产品有部分字体相对模糊,气味略淡,且套盒中一个小样瓶体字迹可以用指甲刮下来。“专柜正品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也许是真假混卖,也许是高仿,”当售货员发表了自己的“鉴定”结论时,张小姐瞬间沮丧下来,“我得退货!代购比专柜便宜不到两百元,没想到这么糟心!”
近年来,电商的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抹亮色,但是电商规模扩大了,假冒伪劣紧随着蜂拥而至,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透露,目前我国网购正品率尚不足六成,而这一现象的重灾区在日用品、化妆品、服装、母婴用品等行业尤为突出。
对此,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网络平台为争夺客户数量,盲目追求增长速度,不乏对证照不全、信用缺失的网店大开方便之门,导致门槛过低,鱼龙混杂;此外,电商平台的物品只能通过商家宣传的文字与图片进行判断,缺乏直观的体验,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滋长的温床。而消费者评级制度的漏洞也孳生了真假混杂的体验评价,信用失真;再加上监管力度欠缺,违法成本低廉,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正品行货”成为一个笑话。
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长安指出,“十三五”期间,是我国电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假冒伪劣产品无疑是抑制其生长的“疮痈之疾”,此病不早除,当为祸俞烈。
而目前,比较好的消息就是,政府已经加快了电商监管的执法力度,相应法规也正在完善中。而电商平台也意识到了假货流毒之害,加大打击惩罚,阿里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提出了“四维打假模式”:“线上,重点要做商品上线之前的拦截;线下,行动要进一步加大,通过与更多的省合作来实现规模化;权利人方面,与更多品牌合作与互动;在法律层面,一方面是与公司法务合作,采取更多民事诉讼手段,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推进司法体系的变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
但以上手段仅仅是“治标”,真正的治本之策还在于以企业为主的供给侧建立切实可行的信用体系。